当前位置 : 首页 新闻专栏 媒体贵院 正文


贵阳学院“薪火黔行”项目走红

飞行棋里学党史 红色文化育新人


一枚骰子、一张地图、一群学生——在贵阳学院校园里,一款由学生自主设计的“重走长征路”飞行棋走红校园。棋子踏过赤水河、遵义城、娄山关,每一步都对应着一段峥嵘岁月。同学们围坐棋盘,在掷骰与行棋中,感受的不只是游戏的乐趣,更是一次沉浸式的红色旅程。

这款飞行棋不仅是校园里的“爆款教具”,更是贵阳学院“薪火黔行”红色文化育人项目的生动缩影。今年,该项目入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,成为贵州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张亮眼名片。而这背后,是贵阳学院多年来对“如何让红色文化真正触动青年”的持续探索。

贵阳学院指导老师和同学一起开发战略棋游戏。 (贵阳学院供图)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贵璇

思政教育如何避免“硬灌输”,实现“软着陆”?贵阳学院紧扣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这一根本问题,推动思政教育从“黑板上的理论”走向“身边的实践”。课堂不再是教师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学生能参与、体验、创造的“共鸣场”。

“我们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,让红色文化可触可感、可亲可近。”“薪火黔行”品牌负责人、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黄先智表示,“薪火黔行”红色文化育人项目突破传统思政课的时空限制,构建起“课堂教学—第二课堂—社会大课堂”三级联动育人体系,实现全方位浸润。

在课堂教学主阵地,公共选修课“薪火黔行——红色文化实践课”历经七个学期打磨,已成为省级“金课”。课程内容生动多元:重走长征路的创意飞行棋,让历史跃然指尖;精心设计的红色体验剧本,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触摸信仰。线上平台同步发力,12套教学设计、10套长征故事、1门教师慕课与15节学生微课构成丰富资源库,在超星学习通平台访问量超百万,成为课程吸引力与辐射力的最佳见证。

第二课堂则成为学生从“听讲”走向“创作”的实践平台。红色文化创客空间、红色社团相继成立,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开发红色教具、设计文创产品、排演剧本情景剧,已开展20余场大型实践活动。在红色文创设计大赛中,《飘带飞扬·筑梦黔行》《黔山行》等作品脱颖而出,展现青年对红色精神的当代表达。

更可贵的是,同学们走出校园,走进社会大课堂,走进中小学、乡村、社区、红色基地、军营,开展30余场社会实践活动。他们不仅传播信仰火种,更在实践中坚定自身信念,完成从“受教者”到“播火者”的蜕变。

驱动这一切的,是项目创新构建的“1533”育人模型:以“培根、笃行、弘志、铸魂”为目标,依托一个资源库,打造五项内容模块,覆盖三类课堂,实现三个育人特点。这套机制像精密引擎,推动项目持续优化、不断升级。

如今,贵阳学院红色文化育人已结出累累硕果:思政课满意度达98%,课堂“低头族”消失,互动踊跃;学生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践能力,在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等竞赛中斩获国家级、省级奖项20余项;项目累计影响中小学生近3000人、武警官兵1500余人、社区居民1000人,惠及3600人次的“三下乡”活动,让红色暖流在黔中大地奔涌。项目也成为教育部专家眼中的“亮点工程”,省教育厅倾力打造的红色文化教育金字招牌。

“薪火黔行”如同一座红色熔炉,让青年学子在知行合一深化认同,在专创融合中增长才干,在服务社会中升华价值。

为确保“薪火”越燃越旺,团队精心构建评价模型,运用问卷、访谈、实地观测“三把尺子”,从兴趣激发到社会影响力等多维度测量,形成“实践—反馈—优化”闭环,让这红色育人工程始终焕发自我革新活力。

(来源:贵州日报)

【责任编辑】一审:刘坤泽      二审:贺电     三审:许晓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