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: 首页 新闻专栏 媒体贵院 正文


聚焦贵州“四大文化工程”推进阳明文化转化运用

何志玉   黄啟刚

阳明文化生发于贵州大地,是人文历史的宝贵财富。近年来,贵州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,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,积极回答“第二个结合”背景下如何推进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课题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对阳明文化的转化运用既是“第二个结合”的内在要求,也为“第二个结合”的实现提供了生动例证。

阳明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。阳明文化的核心可归纳为“心即理”“致良知”与“知行合一”三大命题。首先,“心即理”,强调天理不在心外,而是寓于吾心之中。这一主张将德性原则从外在客观世界转向主体内在,确立了以“心”为本体的哲学基础。其次,基于“心即理”,王阳明提出“致良知”的修养工夫,开启了以德性之自觉为起点、以个体修身为路径的道德修养传统。最后,王阳明主张“知行合一”,强调“知”与“行”并非先后的关系,而是内在统一、交互生成的动态过程。以阳明心学为主体所形成的阳明文化,涵盖教育、文学、政治等多个方面,推动了儒家思想的转型。在当代语境下,阳明文化所彰显的主体精神、德性修养与知行合一,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,也为干部教育、廉洁文化建设、企业家精神塑造与公民道德引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。

近现代以来阳明文化转化应用的多重探索。推进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的前提在于发展。进入现代以来,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、思想范式的更迭,阳明文化逐步突破传统儒学的封闭格局,呈现出学理重释、教育转化与公共应用三重维度的实践探索。一是学理重释。主要围绕“致良知”展开系统思考,将其理解为“自觉之道德意识”,并引申出“良知坎陷”“心物一元”等主张,以回应现代社会中的理性危机与价值困境。这种跨文化背景下的学理阐发赋予其在当代伦理体系中新的生命力。二是教育转化。阳明心学强调“学须反己,以致其良知”,本质上是一种以德性自觉为核心的修养哲学。这一主张在现代教育中得以重新激活,“知行合一”“致良知”等被转化为价值引导与人格塑造的方法论。三是公共应用。进入21世纪,阳明文化逐渐走出学术圈,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资源。阳明文化不再局限于经典诵读,而是广泛嵌入城市记忆、群众生活、政策实践等多个层面,成为现代公共文化的一部分。

“第二个结合”背景下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的积极探索。推进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的关键在于实践。作为阳明心学诞生之地的贵州,依托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,以“阳明文化转化运用”为工作抓手,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,成为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的重要实践场域。强化制度保障。明确将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列入“四大文化工程”,将《贵州省阳明文化遗址遗迹保护条例》列入立法调研计划,为阳明文化的嵌入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。一是教育导向。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根据王阳明在贵州的活动轨迹和主要经历,整理提炼推出“阳明·问道十二境”文化符号,串联起王阳明在贵州的行迹;贵州大学设立阳明学院,开设《阳明心学导论》《王阳明与贵州文化》等系列课程;2024年,“阳明学堂”在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(贵州中华文化学院)正式挂牌;贵阳孔学堂依托其平台,推出“共产党人的‘心学’研习基地”“阳明心学与企业家精神”等项目,将阳明心学融入干部培训与企业文化建设中。二是场景营造。贵州原创京剧《阳明悟道》、话剧《此心光明》、舞剧《王阳明》等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。三是数字转化。2024年上线的“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”,集文献资料、数字展览、知识图谱于一体,并与阳明祠、阳明洞等实地场地互联互通,推进线下线上资源的整合。四是学术研究。建成国内首个省级“心学”专题新型特色智库——中国共产党人“心学”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,出版《修好共产党人的“心学”》等研究成果,推动心学思想的转化运用。总之,贵州在“第二个结合”背景下,对阳明文化转化运用从政策设计到具体的教育融通、文献整理、干部教育、城市文化建设,文旅融合与廉洁文化培育,使阳明文化在贵州呈现出多维度、多层次的活态发展,进而推进从心学诞生地到文化高地的转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作者单位:贵阳学院)

来源:贵州日报

 

【责任编辑】一审:刘坤泽      二审:贺电     三审:许晓璐